2024年11月4日下午,西方语言学院D329教室迎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董晓教授主讲,主题为《俄苏作家在20世纪中国的戏剧性命运》。讲座由俄语系主任赵燕老师主持,《语言与文化论坛》主编王理行教授、西方语言学院院长助理赵吉鹏博士、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张湘东博士、《绍兴晚报》记者董晓晓女士莅临现场。俄语系全体教师及热爱文学的学生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董晓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研究经验,从多个角度细致阐述了俄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重要影响。他首先从中国读者对俄苏文学的热捧与批判、俄苏文学对中国几代作家形成的压力以及俄苏文学在中国呈现出的独特文化现象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了俄苏文学对中国的影响。
董晓教授揭示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与俄苏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他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对俄苏文学的态度经历了从热情拥抱到激烈批评,再到相对忽视的转变。这种态度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学环境的发展,也映射出中国社会和文化自我认知的演变过程。
针对文学发展的错位与反思,董教授进一步探讨了中俄两国文学发展的相似之处及其背后的时间差异与错位现象。这些错位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自我审视的机会,让我们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中国文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董晓教授强调,改革开放后,中国对俄苏文学的态度变得冷淡,这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一种遗憾。这种态度的转变导致中国文学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学习和启发机会,许多有价值的俄苏文学资源未能得到充分认识和利用。通过对鲁迅、巴金等文学巨匠的深入分析,董晓教授展示了俄苏文学在中国的多元接受情况。这些分析揭示了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刻影响,以及中国作家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吸收和转化俄苏文学的精髓。
最后,董晓教授提出随着影响的结束,我们迎来了平行观照的新阶段。这种观照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审视和理解当代中国文学,以及它在全球文学领域中的位置。通过董晓教授的讲座,我们不仅学到了俄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从历史的视角来审视文学的发展,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定位中国文学的角色和价值。这次讲座是对过去和现在文学交流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未来文学发展方向的一次探索。
主讲结束后,进入了互动环节。对文学和审美有深刻见解的王皓宇同学提出了关于审美判断的问题,并引用布尔迪厄的观点:审美品味是区分阶级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人如果想要拥有高端的审美品味,需要大量的以及长时间的文化资本的投入。董晓教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解答,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但也受到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他指出,审美标准是被构建的,但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社会规律。审美不仅仅是上层阶级的特权,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活动最后,王理行教授作为点评人,对董晓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了感谢,并分享了他的见解。王理行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批评家和研究者,他的发言为本次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次讲座活动持续了两个小时,内容充实,深入浅出。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董晓教授的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的盛宴,也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为在场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俄苏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讲座的成功举办,得益于董晓教授的精彩演讲,也得益于各位专家领导、俄语系全体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以促进学术的繁荣和思想对话。
图片:马成龙
文字:盛佳雪
审核:付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