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德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文化交融与价值引领
——西方圣诞节与中国春节
学 院 | 西方语言学院 | 课程名称 | 《基础德语》 | ||||||||||||||||||||
授课教师 | 裘媛平 | 课程性质 | 专业必修课 | ||||||||||||||||||||
授课章节 | 第一册第十一单元 | 知识点 | 内容:圣诞节与春节 语法:现在完成时,情态动词的过去式 | ||||||||||||||||||||
教学 目标 | (教学目标包含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目标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素质目标体现价值性和引领性;目标设计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字数不超过300字)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圣诞节和春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能表达节日祝福; 2.学生能够掌握相关节日的德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3.学生能够掌握现在完成时的构成和运用; 4.学生能够掌握情态动词的过去时形式。 二、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用德语描述圣诞节和春节的相关内容; 2.学生能够比较圣诞节和春节的异同点; 3.学生能够通过Vlog视频制作提升创新精神、信息检索与实践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增进学生对德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意识,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包容性思维; 2.对比中德节日文化,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3.弘扬节日文化中蕴含的团结、友爱、感恩等正面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 ||||||||||||||||||||||
思政 元素 | (简要描述该知识点所融入的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1:了解和认识德国传统节日,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思政元素2: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知中国、爱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思政元素3:了解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坚定文化自信。 | ||||||||||||||||||||||
实施 过程 | (对教学实施过程概况描述,包括具体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及教学创新设计方案,体现教学设计理念,课程授课思路清晰、合理。了解学生基础,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教学内容体现专业性、前沿性;思政案例符合国情社情,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教学方法注重参与式和互动式,能够促使学生体验和反思,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字数1500字左右)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导向,以能力为目的,注重激发学生兴趣与潜能,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多方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互动式讨论,小组作业,项目作业 学生学情:学生学习德语一学期,德语运用能力总体处于初始阶段,无法完成高难度任务,可进行简单讨论和阐述;将学生分为提升型与进阶型两类,因材施教,布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和作业。 实施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前启化,课中内化,课后转化”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政教育效果。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课前启化
2. 任务1:以圣诞节Weihnachten与春节Frühlingsfest为中心词,以3-5人为小组,绘制思维导图,回答上述问题; 任务2:找出课文中情态动词的过去式和二分词,思考现在时与现在完成时的区别。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y4y1U7z7/?spm_id_from=333.337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M411d72s/?spm_id_from=333.337
二:课中内化
师生、生生互动讨论圣诞节的来源和庆祝传统,共同完善和完成有关圣诞节的思维图谱,学生对圣诞节有了初步了解,并掌握了相关德语词汇与表达。
(三)由圣诞节的来源引出学生对中国春节的了解,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课前布置的问题与任务:春节 师生、生生互动讨论春节的来源和庆祝传统,共同完善和完成有关春节的思维图谱,学生对春节有了初步了解,并掌握了相关德语词汇与表达。 (四)学生课堂讨论:简单介绍圣诞节和春节,并比较两个节日的异同 学生从谁(庆祝)、什么时候(庆祝)、为什么(庆祝)、怎么样(庆祝)四个方面对圣诞节和春节进行简要描述,并简单分析两个节日的异同。 结论:圣诞节和春节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节日,它们在庆祝方式、意义和传统习俗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同:两国最重要的节日,家庭团聚节日,注重团圆、友爱、和睦等,有仪式感; 异:圣诞节为宗教节日,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更多地体现了基督教文化的特色;春节非宗教节日,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祈福祭祖,以及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两者在庆祝时间、庆祝方式、象征物品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五)学生对西方圣诞节和中国春节有所了解后引入习近平对文化的论述(“三进”教材第十一单元:坚定文化自信Groβes Vertrauen in unsere Kultur),进一步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加强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三:课后转化 课后根据学生学情设计相关作业和项目,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应用,巩固所学内容,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完成一篇作文,运用现在完成时/过去时描述自己庆祝春节的活动; (三)进阶型学生:完成一个春节Vlog视频,参加外研社组织的“开心学德语,开心过春节”Vlog视频比赛。 总结:通过“课前启化、课中内化、课后转化”的教学策略,我将引导学生从认知层面到情感层面再到行动层面,通过有序而系统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政教育效果,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 ||||||||||||||||||||||
案例 意义 | (简述案例所反映的思政内容融入情况,明确案例选用的意义,字数不超过300字) 本案例可以很好地将思政内容融入到德语教学中,做到“专思融合,全面育人”。 专业上:学生掌握了有关圣诞节和春节的德语词汇和表达,掌握了用现在完成时和过去时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思政上:
| ||||||||||||||||||||||
教学 考核 评价 | (考核评价方式多元,体现对教学过程的考核;考核目标和课程目标对应,能够有效考核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课程成绩分析等,字数不超过300字) 课程采用多维度、多方法的教学评价,融通专思,考核具有调节性和验证性,对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表现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师生互动情况、学习绩效情况及创新问题解决能力等。
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将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比赛成果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兼顾过程和结果,定量定性相结合,促使评价方式更全面、更科学。 | ||||||||||||||||||||||
教学 反思 | (简要评析本知识点“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包括受益学生数、学生学习效果分析,学生和教学督导等的评价,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质量分析及课程特色等,存在的问题及课程进一步优化提升及推广计划,结合教学实际反思概述,字数不超过500字) 本案例的教学对象为第二学期德语专业学生,经过两年多的课程建设,教学对象覆盖了21、22、23级德语专业学生,人数达150多人。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在内容上了解了西方圣诞节和中国春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分析了两节的异同和造成差异的文化因素,进而引出思政德育元素,阐明了了解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语法上通过讨论、课文讲解和课后作业厘清了现在完成时和情态动词过去时的构成和应用,达到了“专业+思政”耦合育人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课前认真研读教师提供的视频和文本资料,完成预习任务,课中积极参与互动讨论,课后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进阶型学生认真完成具有挑战度的创新Vlog视频项目作业,学生在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均取得了预期的“专思”学习效果。 本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为: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理论指导,缺乏系统性,存在教学方法不够与时俱进、评价体系过于经验性的弱点。为解决和弥补这一不足,课程组成员将持续参加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教师培训,通过培训、进修、比赛等途径,以及公开课、公开教研等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本课程的思政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