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波笔译》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学院 | 西方语言学院 | 课程名称 | 中波笔译 |
教师 | 丁湘钿 | 课程性质 | 专业方向课程 |
授课 章节 | 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 知识点 | 环境保护现状及政策学习 |
教学 目标 | (教学目标包含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目标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素质目标体现价值性和引领性;目标设计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字数不超过300字)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掌握与环境保护、生态等方面的相关词汇,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学生能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政策措施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等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出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方案和项目。 二、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分析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包括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因素,以及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素质目标: 1.学生能够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和公民素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推动环境保护理念的普及和落实。 2.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积极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学生能够激发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新颖的环境保护理念和解决方案,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 ||
思政 元素 | (简要描述该知识点所融入的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1: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观引导 通过分析习近平主席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作开幕致辞,向学生强调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价值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强调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的使命感,激发学生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积极性。 思政元素2:创新精神与全球视野 鼓励学生在环境保护领域探索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环保科技和管理的进步。 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相互关联性,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与交流。 | ||
实施 过程 | (对教学实施过程概况描述,包括具体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及教学创新设计方案,体现教学设计理念,课程授课思路清晰、合理。了解学生基础,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教学内容体现专业性、前沿性;思政案例符合国情社情,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教学方法注重参与式和互动式,能够促使学生体验和反思,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字数1500字左右) 一、教学理念: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1.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兴趣和需求,确保教学内容和活动与之相关并具有吸引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合作,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互动与参与 1.采用互动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工具,如在线问答、互动软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结合当前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四)培养批判性思维 1.鼓励学生对现有信息和常规做法提出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任务,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五)综合运用多元教学方法 1.结合讲授、讨论、互动、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2.采用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整合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法: 1.引入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在课前预习材料,课上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化理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2.设计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政府官员、企业家、环保人士等)讨论环境问题,增进理解和同理心。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播放环境保护动画短片《HYBRIDS》,通过视觉冲击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2.提问学生对视频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二)环境保护现状与破坏环境后果介绍 1.利用多媒体展示全球及国内环境保护的现状,如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蓝天保卫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等。 2.讨论破坏环境的后果,如生态失衡、健康问题、经济影响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说明。 (三)文章背景介绍 1.介绍习近平主席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作开幕致辞《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的背景和意义。 (四)文章生词介绍 1.学生提前查阅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教师课上进行校对与讲解,提供解释和例句。 (五)文本翻译 1.分段讲解文本,学生通过个人/小组讨论进行翻译和解读,教师逐一点评。 2.强调翻译技巧,如忠实原文、通顺表达、文化差异适应等。 (六)课堂活动 1.结合环境保护现状及相关政策,引导学生综合应用课上所学波兰语词汇及表达,站在不同立场(政府官员、企业家、环保人士等)讨论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增进理解和同理心。 (七)后测 1.引导学生总结致辞框架及常用表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利用教学软件或应用程序进行即时问答和知识点复习,确保学生能够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并获得个性化辅导。 3.通过写作任务,如撰写观后感、环保倡议书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表达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承诺。 4.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如设计环保宣传海报、开展校园绿色行动等,鼓励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 ||
案例 意义 | (简述案例所反映的思政内容融入情况,明确案例选用的意义,字数不超过300字) 本案例通过探究习近平主席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作开幕致辞这篇讲话,有效融合了思政内容,特别是在社会责任感、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引导、创新精神与全球视野等方面。案例选用的意义在于:
| ||
教学 考核 评价 | (考核评价方式多元,体现对教学过程的考核;考核目标和课程目标对应,能够有效考核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课程成绩分析等,字数不超过300字) 教学考核评价综合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政学习效果。具体而言,《中波笔译》教学考核评价需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采用参与度评价、活动展示和小组学习汇报的考核方式。其中,参与度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拓展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和贡献度,确保学生能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体现了课程设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活动展示学生需要用波兰语进行一次关于环境保护的探讨与发言,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符合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小组学习汇报则可以评判学生的协作学习和团队沟通能力。这种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有助于有效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 ||
教学 反思 | (简要评析“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包括受益学生数、学生学习效果分析,学生和教学督导等的评价,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质量分析及课程特色等,存在的问题及课程进一步优化提升及推广计划,结合教学实际反思概述,字数不超过500字) 本课程面向2021级的11名波兰语专业学生。学期末评价时,学生认为此课程提升了自己对波兰环境保护话题的兴趣。通过项目报告和展示,学生展现了对波兰环保政策和实践的深入理解,能够使用专业术语讨论环境问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学生积极发言,表达了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1.学生和教学督导评价 学生普遍反馈认为课程内容丰富、有趣,对提升语言技能和文化理解非常有帮助。教学督导评价案例教学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较高,尤其赞赏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专业学习的做法,建议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应用的实践机会,以提升教学质量。 2.存在问题 部分学生反映需要更多波兰语专业术语的辅导,以便更好地参与课程讨论,也有学生提出希望有更多互动和实践活动。 3.优化提升及推广计划 设计更多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环境问题的解决中。增加互动实践,将组织更多与波兰学生的线上交流会,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通过实施这一“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不仅增进了学生对波兰环境保护的了解,也促进了他们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全面发展。未来,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的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