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中法关切和中国担当

发布者:周丽发布时间:2024-10-18浏览次数:15

口译理论与实践1》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生物多样性——中法关切和中国担当


学   院

西方语言学院

课程名称

口译理论与实践1

授课教师

潘巧英

课程性质

专业方向限选课

授课章节

第五课

知识点

主题准备2

教学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译前主题准备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口译过程中如何联系和运用译前准备的内容和术语。

2.能够了解并阐述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层次和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在口译活动前预测信息,并根据译前准备的方法和步骤学习相关概念,制作适合口译活动的术语表。

2.能够在模拟口译现场运用译前准备的内容,并实现较为理想的口译产出。

三、素质目标

1.通过模拟口译练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精神,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检验——反思提升的方式深化学生的思辨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认识和讲述在“生物多样性”这一国际议题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思政

元素

思政元素1翻译叙事能力的培养(认知国际议题,融入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意识)

本节课以译前主题准备为支点,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译前准备及如何在口译中运用译前准备的内容,并让学生意识到译前准备对于口译成功与否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检验、反思提升来内化职业技能,梳理职业意识。

思政元素2宏观认知(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识。)

本次模拟口译的内容根据2021年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大会、《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和云南大象北迁的新闻改编而成,通过中法两国专家模拟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中法两国在该领域所做出的的共同努力等,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和举措,进一步认识习近平主题所说的“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

思政元素3:自我叙述(引导学生讲述并构建国际议题中的中国方案,学习借助外语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本次课让部分学生参与口译文本的准备、改写和录制,让全体学生参与相关主题的口译练习,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增强民族自信,在日后可以借助自己的外语优势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思政元素4:微观叙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通过云南大象北迁的新闻,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实施

过程


一、教学理念

在“双线叙事”(翻译叙事+建构性叙事,口译技能+思政主题)的理念指导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实现理论学习——实践检验——反思提升的教学流程,让思政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口译技能(翻译叙事)和思政主题(建构性叙事)的有机融合。

  1. 教学内容

1.口译译前主题准备的要点、方法和步骤,如何在口译活动时运用译前准备的内容,实现较为理想的口译产出。

2. 根据2021年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大会、《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和云南大象北迁的新闻改编成模拟口译的文本,并以中法环境保护专家对话论坛的方式录制文本,学生进行模拟口译。

三、教学流程和方法

教学步骤

内容小点

教学方法

思政融入

课前线上学习,完成译前准备(1.5小时)

- 在优慕课平台观看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微视频。预设问题: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层次?

- 深入阅读两篇发布在优慕课上的新闻文章,一篇关于昆明生物多样性大会,另一篇关于云南大象北迁。预设问题:昆明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会的议题?中国举措?云南大象为何北迁?民众举措?并制作术语表上传到优慕课平台。

-教师提供主题资料,与三位同学共同改编口译文本,录制模拟论坛。

-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半”自主学习。

- 问题引导式探究法,鼓励学生通过问题深入主题学习,完成译前准备。

-翻译叙事:运用译前准备的步骤和方法。

- 建构性叙事:全体同学通过半自主探究生物多样性这一思政主题,初步构建该主题的对外叙事。其中三位同学通过录制模拟论坛,学习并构建该国际议题的中国方案。

课堂引入(5分钟)


教师用法语介绍课程安排和模拟论坛的背景,邀请学生上台为教师现场口译。

实践法:锻炼学生现场口译的胆量和能力。

- 翻译叙事:强化职业意识,提升职业技能

术语讲解(15分钟)

-教师借助PPT呈现词汇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译前准备翻译PPT上的词汇,并进行点评,为接下去的模拟口译进一步做好准备。

-重点讨论两个术语:(1)线上线下的翻译?(2)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的含义?


-互动讨论法:邀请学生翻译术语、重点讨论个别术语。

-讲授法:教师提供参考翻译,并分析学生某些术语翻译不到位的原因。

- 翻译叙事:巩固译前准备这一口译技巧。

-建构性叙事:学习并掌握生物多样性大会的相关术语。

模拟口译

(65分钟)

-教师播放录制的模拟论坛,邀请全体学生参与口译,并将口译语段分享在钉钉群。

-师生点评口译语段,其中特别关注两个问题:(1)因译前准备不足而出现的翻译问题,以突出本次课的口译技能。(2)汉译法的情况,以强调对外叙事话语能否被听众接受十分重要。

-实践法:全体学生参与模拟口译。

-互动讨论法:通过师生点评内化译前准备这一口译技能,提升对外叙事能力,以达到反思提升的效果。

- 翻译叙事:通过实践掌握如何在口译活动中运用译前准备的内容,体会如何在对外叙事时提升公众的接受度。

-建构性叙事:通过模拟口译进一步了解昆明生物多样性大会的议题、中国举措和中法两国愿景等。

课堂小结(5分钟)

- 总结译前准备的要点和作用。

-总结生物多样性议题上的中国方案。

互动讨论法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口译技巧和思政主题。

课后线上练习

-完成优慕课上的实操练习:同主题的汉译法练习。

-课后反思:在论坛中讨论译前准备在哪些方面能够帮助口译活动。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通过巩固练习和反思提升内化技能和主题知识。

提升双线叙事能力。

  1. 教学创新点

  1. 通过双线叙事导向,提升学生口译能力的同时建构思政主题认知,实现专业技能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两种能力互为补充,互为促进。

  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提升课程思政渗透的时间长度和深度,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巩固口译技能,深入学习思政主题知识和对外叙事话语。

  3. 学生参与译前主题准备、模拟论坛的改写和录制,师生共同搜索资料,编辑素材,提出国际议题中的中国方案,在培养学生从外语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能够深化思辨能力,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案例

意义


简述案例所反映的思政内容融入情况,明确案例选用的意义,字数不超过300

本次课从译前主题准备这一口译技能入手,选取生活多样性这一思政主题,一是考虑到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斐然成绩,尤其是在昆明生物多样性大会召开之后,国际社会需要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更多的了解,因此值得学生在课堂上深入学习用外语讲述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学生对生物多样性这一主题并不太陌生,但是其理解可能只是停留在个别零碎的信息之上,平时也较少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学生来说只是空洞的口号,深入学习这一主题有利于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国际社会对该议题的关切及中国社会可以发挥的作用。三是该主题涉及概念和术语比较多,但是又不太晦涩,从难易度上来讲十分适合译前准备的练习,可以有机地和口译技巧训练融合在一起。



教学

考核

评价


考核评价方式多元,体现对教学过程的考核;考核目标和课程目标对应,能够有效考核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课程成绩分析等,字数不超过300

结合学院考核要求,本课程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由线上学习(视频学习时长10%、在线作业20%)和线下学习(课堂出勤10%、课堂互动10%)构成。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口译理论的理解、口译技巧的把握和口译产出的质量。成绩评定也融入思政元素,如复述新闻。在本次课中,学生课前的微课视频学习时长、课后的在线作业、课堂上传在钉钉群中语音条数将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


教学

反思

简要评析本知识点“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包括受益学生数、学生学习效果分析,学生和教学督导等的评价,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质量分析及课程特色等,存在的问题及课程进一步优化提升及推广计划,结合教学实际反思概述,字数不超过500

  1. 教学效果

总体而言,学生较为适应生物多样性这一选题。从学习情况来看,学生能够利用前一节课学习的译前准备理论知识充分地准备该主题,并且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和保护举措(尤其是中国的保护举措)有一定的了解,也重点关注了云南大象北迁的新闻,为课堂的模拟翻译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从2018级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该主题的难易度适中,且思政教育的效果比较理想。有多名学生认为这些国际或中国社会关切的主题不仅是自己平时较少用外语讲述的,也不仅能够引发自己的思考,而且对于考研和考专八都极为有利。学生对课程思政类翻译比赛的参与度也更高,例如2019级学生共有9名学生在浙江省首届多语种思政笔译大赛中获奖,其中7人上过该口译课程,且取得了特等奖、一等奖等好名次。二、教学反思

学生对论坛上设置的反思题目参与度较低,在下一轮教学中可以做出两点改进:首先设置其他的反思问题,且可将课程思政的主题作为问题的焦点,如你认为我们个人可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什么?其次,将答卷时间设置在课程小结部分,以随堂教学的方式进行,这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参与度,也可以更加合理地给出平时成绩。